2010年10月21日

不再偷懶且以後都會寫的心情文章


我曾經也想過要再開一個自己的部落格,寫自己的一些心情與想法。

但我後來想想,這是我的小閣樓,
一樓是店面,販售我的夢想;
二樓是我的工作室,要燃燒我的創意與思想;
三樓是同好的活動場,要一起集體創作的 曲水流觴
而四樓就是我的秘密基地,可以偶而上去打開佈滿灰塵的窗戶,用力地打掃,然後癱坐在沙發椅上就這樣睡著。

我覺得人常常可以選擇做什麼事,可是卻常常說〝我沒得選擇〞,
這是我離開上班族的工作後,常常聽到身邊的人說的一句話。

〝我不知道離開了之後要做什麼?
〝我不想做原來領域的事〞
〝我不知道我的專長是什麼〞
〝我不想做那種工作〞

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可是我們卻常常知道別人應該怎麼做。

〝你應該去開飲料店阿,那很賺耶〞
〝你應該賣去大陸,這樣可以賺很多錢〞
〝你應該去考公務員,這樣比較穩當〞
〝你應該不要辭職吧,薪水這麼高耶〞

我想我應該去賣雞排,因為,那可以賺很多錢。但,每個人真的都可以去賣雞排嗎?我的意思是說,賣雞排也是講究個性適不適合、怕不怕油煙、體力夠不夠...而且,你天賦在不在那裡的。

所以,我後來 評估/判斷/知道 我的天賦不在賣雞排,而是在設計。

記得國小的時候我很喜歡美術課,雖然我們常常因為上課太吵被罰蹲在圓椅上課,可是我卻因為老師的一句鼓勵,讓我沒有自信的小小心靈開始有了方向去種植。

我每天每天期待的就是上美術課,
每天每天都無法安靜得唸枯燥且乏味的數學與化學,
每天每天我都期待美術課可以上台發表我的〝創作〞。
而我一直到現在都記得美術老師 她 說: 思伶,你很有畫畫天賦。那句話的影響一直到高中選系,我選了在當時班上很不可思議的科系:服裝設計。
我也曾經迷惘過,我到底要做什麼;
我也曾經想過,為什麼沒有人有比較中肯的答案;
為什麼學校沒敎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很特別?
為什麼我們總是要跟別人競爭? 而不是分享與合作?

當初在做教學,就有人說我傻的來著,
敎出去學生就copy,然後去賣,你賺啥?
我也很掙扎,我真的要做這件事嗎?
如果你是我,你會做嗎? 為什麼?

後來,現在我就在做這件事了。因為,分享比競爭更有趣。

從學生身上我看到熱血與熱誠,你的熱血+我的熱誠+他的熱情會自然形成一股對流,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派上用場,因為那是一顆種子,一種模糊階段的思考技巧。而分享是一種靈感的來源,就像iphone一樣。

什麼意思?

當初iphone在發想階段,應該同時有很多家企業的設計師想到過,但,在當時哪個老闆願意把錢花在〝糢糊的創意發想〞上?但是Steve Jobs重新定義了手機,用一種絕無僅有的設計思考模式創造了iphone。

所以,姚仁祿教授設計邊境課程打開了我的腦袋,讓我知道分享才是趨勢,一直怕抄襲,一直怕競爭對手來學我這個學我那個,整天精神都在競爭,哪裡有空位去想新作品?未來是一個素人設計師的年代,集體創作設計的參與已經開始長大,去跟同樣是紅海的同業們競爭已經是毫無意義,且分享才是王道。

另外我想說的是,我們應該要快快拋掉用製造業的心態去計算價值的這個反射動作,因為如果我們不斷用產品的成本來換算且計較產品的價值,我們的文創根本不可能變成產業。

如果我們不去教育身邊的人知道〝設計〞是一種過程,一種為大家解決問題價值的產品,我們怎麼去賣設計產品?設計不是一種材料的組合,不是一顆兩顆水晶幾塊錢的計算,而是一種生活美學的改善,是一種用身體去參與的生活經驗。當然,設計也不能只是空有其表,顧客價值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。

我們也曾經經過那段為什麼一杯黑色的水(就是咖啡啦~!)要賣這麼貴的年代,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,沒有咖啡、沒有咖啡店會臉色發白全身不對勁,那是因為咖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,時至今日咖啡店的老闆們知道,咖啡店不能再以只販售咖啡餐飲為定位,而是要以 人文發生(聲)場 的角色進入生活中。

寫了這麼多,其實還有一點疑惑的是,台灣設計圈就已經很小了,常常很敏感地嗅到工業設計師(或其他現在比較hot產業面的設計師)對於我們這一類型的設計師有輕視的味道在裡面,很不解,真的,是因為目前產業比較熱門的關係嗎?
(當然我還是有遇到很謙虛且誠懇的,他們很讓人覺得舒服。)

以上的想法,其實放在心裡很久了,只是因為今天下午剛好遇到知音般的 Pinkoi 創辦人Peter聊到欲罷不能,所以想寫下來,看看以後趨勢或事情是否會這樣發展~

結尾就是 為我們的夢想,為台灣的設計 奔跑吧~!

思伶

沒有留言: